引言股票如何增加杠杆
斯里兰卡,这个位于印度洋上的岛国,自古以来便是佛教文化的重镇。然而,自16世纪起,随着葡萄牙、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到来,基督教逐渐渗透,佛教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19世纪中叶,一场场激烈的宗教辩论在斯里兰卡展开,不仅成为佛教复兴的起点,也深刻影响了斯里兰卡的民族觉醒与独立进程。本文将以斯里兰卡佛教与基督教的辩论为核心,探讨其历史背景、辩论内容及其对斯里兰卡社会的影响。
一、殖民统治与宗教冲突
殖民历史与宗教传播
斯里兰卡的殖民历史始于16世纪,葡萄牙人率先登陆并引入天主教。随后,荷兰人带来了新教,而英国人则在19世纪全面推行基督教。殖民者通过教育、法律和就业等手段强制推行基督教,导致佛教受到严重压制。例如,荷兰殖民时期,佛教活动被禁止,佛教徒的土地和财产不受法律保护,佛教几乎被边缘化。
展开剩余81%佛教的衰落与危机
在殖民统治下,佛教寺院被毁,僧团离散,佛教教育几乎中断。许多佛教徒被迫改信基督教,佛教文化面临传承断绝的危机。这种背景下,佛教徒开始寻求反抗与复兴的途径。
二、辩论的起源与发展
古纳南达长老的倡议
19世纪中叶,斯里兰卡佛教徒开始反抗基督教的压制。古纳南达长老(Mahotti Vatte Gunananda)是这场运动的核心人物。他出生于贵族家庭,精通英语和基督教教义,深知基督教的思想体系,因此敢于发起公开辩论。
五次重大辩论
从1865年到1873年,佛教与基督教之间共举行了五次公开辩论,其中最著名的是1873年的巴纳杜勒大辩论(Panadura Debate)。古纳南达长老与基督教传教士达文·西尔瓦等人展开激烈交锋,辩论持续了两天,吸引了数千名观众。
三、巴纳杜勒大辩论:佛教的胜利
一位勇敢杰出的比丘(也有记载说是沙弥)瞿那难陀(Mahotti Vatte Gunananda),举行佛教与基督教的公开辩论,说明两教教义的差别和优劣,让民众了解佛教的思想。
这种公开的辩论,从1866年持续到1873年,其间一共隆重举行了五次。最后一次,在巴那都罗(Panadura)辩论两教的善恶,羯那难陀雄辩的言词,彻底击败了基督教徒。这次辩论大大振奋了锡兰民众对佛教的信心。
辩论结束后,羯那难陀比丘将辩论词翻译成英文,印刷成册并寄到欧美各地广泛宣传。这份辩论词被当时的美国陆军上校的亨利.斯蒂尔.奥尔科特和他的妻子波拉瓦斯基(H.P.Blavatsky)读到,夫妇二人非常受感动,并在1880年决定到锡兰研究佛教,帮助锡兰佛教界重振佛教。
辩论的核心议题
本体论之争:基督教传教士质疑佛教的“无本体论”,认为这与基督教的“灵魂不朽”相矛盾。古纳南达长老则引用大乘佛教经典(如《华严经》《楞伽经》),论证“一切法无自性”,并指出基督教本体论的逻辑漏洞。
宗教优越性:古纳南达长老通过对比佛教的宽容与基督教的排他性,强调佛教的普世价值。
辩论的影响
佛教复兴的起点:辩论结束后,古纳南达长老将辩论内容翻译成英文并广泛传播,吸引了国际关注。美国陆军上校亨利·奥尔科特(Henry Steel Olcott)读到这些材料后,于1880年抵达斯里兰卡,支持佛教复兴。
民众信心的恢复:辩论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斯里兰卡佛教徒,许多人重新皈依佛教,佛教文化开始复苏。
四、奥尔科特的贡献与佛教复兴
可能会让今天的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,佛教教旗的设计者既不是一位比丘,也不是一位比丘尼,甚至都不是一位东方人,而是一位美国的陆军上校军官,他的名字叫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亨利.斯蒂尔.奥尔科特(1832~1907)。
亨利.斯蒂尔.奥尔科特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橘城,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,研究的是哲学,那时他就开始对佛教产生了兴趣。
他们首先在科伦坡成立了“佛教灵智学会”(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),学会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宗教间的和平友好,及保卫宗教不受压迫。
佛教灵智学会的成立
“佛教灵智学会”,旨在推动宗教和平与佛教复兴。他们创办学校、出版佛教杂志,并为佛教徒争取合法权益,例如成功促使英国殖民政府将佛教卫塞节定为全国公休假日。
佛教教育的复兴
奥尔科特创办了多所佛教学校,如阿难陀学院,教授英语和僧伽罗语,培养了大批佛教知识分子。他还设计了佛教教旗,成为全球佛教的象征。
五、历史意义与当代反思
宗教与民族主义的结合
辩论不仅是宗教思想的交锋,也是斯里兰卡民族主义觉醒的标志。佛教复兴运动与反殖民斗争紧密结合,为斯里兰卡独立奠定了基础。
极端主义的隐忧
尽管佛教复兴带来了文化自信,但也催生了极端佛教民族主义。例如,20世纪初的“佛陀军”(Bodu Bala Sena)利用宗教情绪煽动族群冲突,导致穆斯林与僧伽罗人之间的暴力事件。
结论
斯里兰卡佛教与基督教的辩论,不仅是宗教思想的较量,更是殖民与反殖民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历史缩影。它既推动了佛教的复兴,也揭示了宗教极端主义的潜在风险。这场辩论提醒我们,宗教对话应以包容与理解为基础,而非对抗与排斥。通过回顾这段历史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斯里兰卡的宗教与文化发展,也能为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提供宝贵的借鉴。
参考文献
古纳南达长老,《巴纳杜勒大辩论记录》,1873年。
亨利·奥尔科特,《佛教复兴日记》,1880年。
喜蕾,《斯里兰卡佛教复兴运动研究》,2015年。
斯里兰卡国家档案馆股票如何增加杠杆,《殖民时期宗教政策文件集》,19世纪。
发布于:浙江省